2022年以来,临潼法院坚决深入践行“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”的工作要求,扎实开展“前端”改革,设立多元解纷中心,组建多元解纷团队,推进案件繁简分流、轻重分离、快慢分道,探索“源头预防为先、非诉机制挺前、法院裁判终局”的多元解纷模式,民商事案件调撤率稳居全市法院首位。
以司法为民为中心
将司法服务根植于“最深处”
临潼法院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,践行司法为民宗旨,解决好人民群众“急难愁盼”问题,保障特殊群体的诉讼权利,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、安全感、幸福感。
2022年,多元解纷中心成功调解了一起原告为聋哑人的民间借贷案件,因沟通困难,从立案、调解、到执行,调解人员采用“笔对笔”方式,一沓纸,一支笔,多次“纸上谈话”,耐心“倾听”,最终纠纷得以顺利化解。
一起赡养纠纷,因当事人年事已高,身患疾病,出行不便,法官决定到老人家中组织双方进行调解。经过调解,老人与其子女达成调解协议,纠纷妥善化解,让老有所依、老有所养,释放司法温度和人文关怀。
以非诉解纷为核心
把矛盾纠纷化解在“最前沿”
“老百姓打官司,不仅‘讨说法’,更希望‘求解法’,通过非诉方式能够实现解纷‘速度快、花钱少’!”临潼法院特邀调解员张天宏说道。
诉讼非诉有效分流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2022年6月以来,诉前调解收案4372件,化解1100件,诉前调解成功率25.1%,平均审理耗时7天。上述改革举措被陕西政法、西安政法、西部法制报等媒体广泛宣传报道。
诉调对接有效衔接。司法确认制度作为调解组织开展工作的补强支撑与后盾力量,打通群众“零成本”解纷路径。临潼法院成立了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委员会调解室、劳动争议诉调对接工作室、物业纠纷诉调对接工作室、医疗纠纷诉调对接工作室等,为各类纠纷的化解提供组织保障。
调解执行有效联动。启动“后端”改革,成立速执组,打通司法确认和调解案件快速执行通道,确保司法确认程序与速执机制有效对接,真正实现调解执行无缝衔接。7月以来,受理首次执行案件1834件,成功执结678件,执结率36.9%,实现执行案件提速提效。
以繁简分流为抓手
让公平正义体现出“最高效”
开展全流程繁简分流。完善案件繁简分流标准,从案件类型、难易程度、审理环节等方面对案件进行多层次、多角度分流,形成诉调、速裁、快审、精审四级分流,明确不同类型案件繁简分流规则,实现了立案环节难易分类、审理环节繁简分流、执行环节快慢分道。
完善各门类速裁机制。设立速裁快审团队,办理各类简易速裁和批量案件,制作令状式、表格式简易文书模板,细化小额诉讼和简易程序规则,大力推进要素式审判、示范性诉讼,带动批量案件同时化解。7月以来,二级分流(速裁快审)审理1229件,平均审理耗时28天,初步实现办案多、流程快、程序简、群众满意的改革目标。
推进全方位专业审判。各业务庭室整合审判资源,组建4个办案类型集中、辅助力量充足、研究能力突出的繁案精审团队。六个人民法庭打造“一法庭一样板”工作模式,结合辖区特点优化人民法庭专业建设,推动审理机制不断创新、审判水平不断提升。
群众有所呼,司法有所应。临潼法院将继续坚持“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”,持续提升“一站式”多元解纷水平,让群众用最低成本、最短时间化解纠纷,用最快的速度兑现胜诉权益,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。